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介紹中亞犬----李世安

分類:中亞牧羊犬
2009/09/25 07:30


        
 
 
李世安教授關於中亞牧羊犬的介紹(2007-08-08 15:07:30)標籤:寵物陣營中亞牧羊犬分類:高加索、中亞牧羊犬的認識研究

    
犬可謂“人造的動物”,犬種的產生、改變與興衰都和人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高加索與中亞都是地理概念。那裡的犬自古就從事於保護牲畜和主人的住處,所以都在產地之後綴以“牧犬”以標示其用途。
    
從我國新疆西行,在到達高加索之前所經過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等五國,通屬中亞。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間,在古代是東西方往來必經之路。中國的絲綢,便是通過這條陸路從長安運抵歐洲,所以又名“絲綢之路”。可以想像,它可能也是歷史上東西方'人種'和'犬種'發生“基因交流”的管道。 

     
從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到1992年以前,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上述中亞五國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所以,高加索犬和中亞犬至今仍被俄羅斯列為最值得誇耀的“五大國產作業犬種”(高加索犬、中亞牧羊犬、 莫斯科護衛犬、南俄牧犬、黑犭更)法律禁止出境高加索犬和中亞牧羊犬更因為共同來源於亞洲(實為中國)而出名。這兩個犬種,由於外貌獨特,不像其它三個禁運犬種可以冒充聖伯納、老式英國牧羊和大型雪納瑞蒙混出關,只能用取得《許可證》(某人所攜帶的高加索犬或中亞牧羊犬,經我犬會確認:留在俄國沒有種用價值,可准予出關……)的“合法形式”引種。
    
中亞牧羊犬和高加索犬,能歷經千年仍然保持其體格碩壯、大膽勇敢、不信外人的優良品性,從而在現代城市中受到新興中產階級養犬者的喜愛。自從1997-1998年在俄國興起的“中亞牧羊犬熱”至今不衰,甚至在養犬傳統極強的德國、意大利也都對中亞牧羊犬很感興趣!與高加索犬相比中亞牧羊犬種更受歡迎的原因據稱是:“在百萬人口的城市裡,養中亞牧羊犬比養高加索犬更方便;因為它比較安靜(尤其是白天);養在住宅里,它的皮毛也容易打理” 。 (見波'魏索茨基《高加索犬、中亞牧羊犬及其它咬狼犬》2003年版第53頁) 

    
中亞牧羊犬與高加索犬同樣,在30年代的前蘇聯便受到重視和研究。其結論是:中亞牧羊犬與高加索犬一樣來自“吐蕃大犬”(即作者考證出的西周靈獒),它與蒙古犬擁有很多共同點,以靠近高加索地區的土庫曼犬(阿拉拜)質量最佳。 

    
中亞各國地處東西交通要道上,不像高加索被兩個內陸海(黑海、里海)夾在中間造成地理封閉,所以更容易造成中亞牧羊犬種與西方大型犬種(如馬士迪夫、大丹、靈犭是等)的混血,使其表現出短毛、有垂皮等特徵。尤其為了滿足鬥犬的習俗,還特意加入了西方鬥犬的成分。
    
關於鬥犬這種殘酷的娛樂,在阿富汗乃至中亞的各伊斯蘭國家盛行不衰。這可能與穆斯林把犬等“非反芻動物”均視為“不潔”的觀念有關。在基督教國家,鬥犬活動早在19世紀中葉已被法律禁止。蘇聯解體後,在莫斯科曾一度興起“鬥犬熱”,位於郊區的“銀松林”就曾經是用名車和別墅下注“一擲千金”的賭博性鬥犬勝地。由於是不問參賽體重的“無差別級”賭鬥,所以到後來體大而野性十足的中亞牧羊犬自然受到青睞。時至今日,雖然賭博性鬥犬已被取締,但是中亞牧羊犬的“咬鬥”卻更名為“能力測試”而被合法的保留下來。 2000年11月25日位於莫斯科以南的奧廖爾市製定出《中亞牧羊和高加索咬狼犬能力測驗進行規則》共有14條關於咬鬥及勝負判定的辦法。 (見《高加索與中亞的土種犬》季刊2001年第1期24~29頁) 令人稱奇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亞牧羊犬在俄羅斯養犬聯合會體系中始終高踞流行犬種榜首。全俄最大的養犬月刊《朋友》不僅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別有關於中亞犬種的專文,今年(2006年第5期)則辦成為中亞牧羊犬種的專刊——封面是全俄犬聯主席阿'英沙可夫與其中亞牧羊公犬“特里斯坦”的合照;主要文章有:
  
編輯部寫“英沙可夫及其愛犬” (16~21頁) .伊'崔蓋爾尼茨基“中亞牧犬” (22~33頁) .奧'米甚哈“土庫曼的中亞犬” (34~35頁) .奧'米甚哈“中亞犬的親緣犬種”(36~41頁)(指高加索犬、藏獒、土耳其的黃色犬“阿納托利”和白色犬“阿克拜” ) .勒'切貝金娜“飼養土庫曼'阿拉拜'虎斑犬的經驗談” (42~45頁) .尤'克里維奇“拍攝電影《咬狼犬》” (46~51頁)

 
    
鑑於養犬愛好者要了解一個新犬種時最想知道的首先是該犬種的標準,所以特把“中亞牧犬”、一文中的“犬種標準摘錄”和“專家點評”翻譯出來,以供參照。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說明兩點: 《中亞牧羊犬標準》至今已經過4個版本。最早的是1931年符'魏斯曼根據當時狀況制定的標準。特點是:定中亞牧羊犬為中大型犬種,公犬高67~75厘米,達80厘米者常見;母犬60~70厘米。分為清秀型和鬆弛型,後者類似聖伯納,頸胸有垂皮,跑動時步態沉重。毛色有深狼青、芝麻點花斑、砂黃色、純黑、白色、紅色及白花斑。被毛有中毛、長毛、波狀毛。頭型分方頭、熊頭、楔型頭。多數剪耳,未提及斷尾。第二個標准在1976年發表,其主旨是:儘管中亞牧羊犬原有的類型多樣性是對各地生存的適應,但作為一個犬種,其類型要求統一。定公犬體高不得低於65,母犬不得低於60厘米。毛長分兩種:長毛者(7~8厘米)、短毛者(3~5厘米)。毛色次序改為:白色、黑色、狼青、黃色、紅色、褐色、虎斑、芝麻點花斑、白花斑。規定產後斷耳斷尾(未斷者為缺欠)。第三個標準由俄國工作犬協會確認,於1993年1月1日施行。特點是把以往的中大型犬種改為大型犬種。體質堅實,有力,勇敢,不信外人,易養不苛求,能適應各種氣候條件。這一切使中亞牧羊犬可作為牧犬、巡邏犬、護衛犬,並可訓練從事其它各種作業。定體型指數(體長/體高x100)為100~105,公犬不低於65,母犬不低於60厘米,如果不失勻稱,則越大越好。第四個標準於1999年4月27日實行,而俄羅斯犬聯的育種委員會於2000年3月21日做出決議:對原來向FCI(世界犬聯)申報的第335號《中亞牧羊犬標準》中的牙齒咬和、毛色禁忌等提出修改,從而最終形成為現行標準。
    
中亞牧羊犬和高加索犬都是從“土種”向“純種”過渡的犬種,其標準規定必然有較大的寬容性。這一點恰好給予了愛好者按個人喜好去選擇的餘地,而不必“按圖索驥”。

《中亞犬種標準》摘錄
    
這個古老的犬種是在嚴酷的自然淘汰條件下為護畜和護衛作業、由民間選育而成的。其產地居民自古以來就從事放牧業。西起里海,東至中國邊界,北到烏拉爾山以南的廣大產區在地理上謂之'中亞',故以此定為犬種名。該地區的地形差異和不同的歷史形成反映在犬種的體型特點上,所以該犬種至今仍為牧民不可替代的幫手。

總體特點:中亞牧羊犬的體格強大而適稱,骨量粗重,肌肉發達,體軀長度略大於體高,母犬體型更顯長。皮厚,皮下結締組織發達,頸下垂皮是犬種特徵。全身的力量來自其先天的靈活性和可塑性。性別特徵明顯:公犬比母犬雄壯而強大。成熟慢,需要3~4年才能完全長成。在整體不失勻稱的情況下,體格以大為佳。

行為:有自信,性格堅強無畏,有忍耐力和工作能力,具有保衛自己地盤和做出自主決定的天性。能節省力量,情況一安靜立即放鬆。 運動:自由、協調。有彈力的特徵性'速步'是由後肢的有力推動和前肢的自由活動所構成。 肩高:公犬不低於65厘米,母犬不低於60厘米,土生犬的理想型是68~72厘米,犬場繁育的犬則更加高大。

頭部:線條鈍園,側面形像後粗前細,頭顱長而大,有深度,後腦寬,額平,額向鼻樑的過渡不急峻。顴骨發達但不突出,眉脊微隆。 臉部:嘴臉長度等於或略大於整體頭長的三分之一。眼以下的頰部豐滿;面基部寬厚,向鼻鏡幾乎不見收窄;頷骨粗大,下頷寬深;鼻鏡黑色,在毛色淺淡的個體中,其鼻鏡色素可以稍淡。唇厚而收緊,不飄落,上唇覆蓋下唇,在嘴角處形成特有的折襞。牙齒粗大完整,犬齒相距寬闊。咬合為剪式或上下對齒。切齒在寬闊的下頷上排成一條線,容許不留間隙的'地包天'(即下門齒緊貼在上門齒之前——譯註) 眼:不大,相距寬,適度凹陷,近乎向正面前置。眼瞼收緊,色素充足,容許瞬膜外見。顏色為深淺不同的茶色,眼神自信。

耳朵:垂耳,耳根不大,位置向後頭靠攏,略高於眼平線以上。在生後數天內剪短,未剪時的耳朵不大,貼附於頭上。 頸:短粗,低位,帶有特徵性的垂皮。 體軀:寬深,肩甲不長,豐滿而明顯,尤其是公犬。背寬而堅實,務求前重。腰寬闊多肉,微拱。臀長中等,寬而略呈傾斜,肌肉發達。腰角寬。胸廓粗大,呈桶形,長、寬且深,肋骨長,肋骨呈圓形在肩胛後擴張,假肋發育充分。腹適度收緊。

尾:根部粗,興奮時高舉。一般在生後早期切斷。 四肢:前肢直立而平行,肩胛寬長斜置,肩胛關節的角適當突顯,肩胛與胸緊貼,但不妨礙其自由活動。前膊多肉,斷面圓滾。掌骨粗大,近乎直立。腳大,呈圓形,腳趾穹窿收攏成團狀。後肢關節稍顯露有角。從坐骨向下引的垂直線能穿過飛節中心。大腿寬闊而肉厚。後腿粗,近乎直立。飛節寬,跟骨發達。後腳比前腳的形狀略顯長。允許有多餘的趾或狼爪,但應在生後早期切除。 被毛:針毛粗而直,長短皆可。底絨要充足。耳下和前後肢的後緣以及尾部可有毛穗。 毛色:除了咖啡色(指鼻鏡、眼瞼、嘴唇為茶色,眼球黃綠者),藍灰色(指鼻鏡、眼瞼、嘴唇為灰色,眼為藍色或藍灰色者)兩種毛色以外,任何毛色皆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